马上就要线上开学啦,大家有没有做好天天向上的心理准备呢?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 自己想学的所有东西 必修课程,小哲通过一些心理学知识来为大家带来一些Tips,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想学的东西,以及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所以不同于某乎上赞数过万的帖子, 以下内容没有任何具体方法(预习、听讲、记笔记、复习),只有一些普适的理论,相信1000个读者,有1000个学霸。
开始之前呢,先为大家讲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
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1987),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曾说道:“我深以为传统教育几乎完全无用、无效,其作用在今天这个变化的世界中被过高估计。它最成功之处是让那些不能掌握知识的学生感受失败”——《学习的自由》(1969)。
大家看完这个观点后可能会觉得挺偏激的,但它是罗杰斯在50年前提出的,当时的大众也许比我们更会觉得激进吧,还好罗杰斯先生身处网络不发达的上个世纪,RIP。
观点虽然比较偏激,但毕竟是大师提出来的,不久后竟然有一个教育家按照罗杰斯的理论建立了一个人本主义学校!他就是著名教育革新家尼尔(A.E. Neill, 1883-1973),于1921年在英国苏福尔克创建了夏山学校(Summerhill)。这个学校的教学活动是怎样开展的呢?
1、入学年龄不限制,一般入学多在5-15岁之间。
2、不采用一般按年龄编班的方式,而采用混合编班制,小班5-7岁,中班8-10岁,大班11-15岁。
3、学校虽设有课程,但只是为教师而设立的,学生上课与否不加限制。学校不举行任何成绩考查,更无所谓及不及格的问题。
4、学生人数从没有超过百人,全部住校;每周的前五天,学习活动完全自由;周六举行生活讨论会,凡事公决,师生遵守。
看完之后是不是觉得人家的中学比我们的大学更加 舒服 松懈呢?那么在这所学校毕业的学生将来会是什么样的?曾有教育心理学家访问该校校友50人后指出:
(1)学生在两性相处上比较自然
(2)能在自由环境中发展个人兴趣
(3)成年后较多了解其子女生活,而且有较佳的亲子关系
(4)在校期间未能学到以后从事社会生活所需的知识与能力。
接受人本主义教育的学生得到的优势显而易见,但肯定也是有缺陷的,因为没有在学校学到必备的知识和能力,所以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会有较大的生存压力,当然竞争力不只是这一个方面所决定,这些学生其他方面的优势也能让他们成为某些领域的佼佼者。所以尼尔先生还是激起了自由学校在美国的蓬勃发展。如果大家对人本主义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对抗感兴趣的话,推荐大家一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说了这么多,这与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是为了 凑字数 告诉大家,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啦,在这个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大家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是,课余时间无所适从,想学很多东西,但又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坚持下去的毅力,这种能力不仅在当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质,而且还能影响我们的自我能效感,接着影响我们的幸福感。接下来小哲就和大家一起看一下如何能 站着 开开心心地 把钱挣了 把想学的东西学好了。
首先介绍一个概念:心流(flow)。投入某项活动或任务时,有时候人们会达到一种完全融入其中,乃至废寝忘食的状态,直到活动或者是任务完成才发现时间已飞逝。积极心理学家米哈伊·奇克森特米哈伊(Mihály Csíkszentmihályi)最早关注这种现象,心流是对可以意会不能言传的全神贯注、乐此不疲、沉浸、专注、等心理过程的一个概念化。奇克森特米哈伊认为它是人们获得幸福的一种可能途径。
在一次采访中,奇克森特米哈伊将人们进入心流时的状态描述为:“你感觉自己完完全全在为这件事情本身而努力,就连自身也都因此显得很遥远。时光飞逝。你觉得自己的每一个动作、想法都如行云流水一般发生、发展。你觉得自己全神贯注,所有的能力被发挥到极致”(as cited in, Cherry, 2016)。
后来他在TED(2004)的演讲中,将人们处于“心流”中的感受归纳为以下7个方面:
完全沉浸:注意力高度集中,你感觉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充满热情。
感到狂喜(Ecstasy):你觉得自己从日常现实的琐事中脱离出来,进入另一种现实状态中,类似于宗教人士在宗教场所感受到的喜悦,或观众在电影院、剧院、演唱会等场所感受到的喜悦。
内心清晰:你知道什么是需要被完成的,以及目前为止自己做的怎么样。你了解自己的目标,并且清楚地认识到当下与目标之间所需要做的努力。
力所能及:你知道尽管这件事情可能存在挑战,但仍然是自己所能胜任的。
平静感:毫不担心自己,甚至丧失自我觉察,连自己的基本生理需求都无法意识到,例如,有些人在全神贯注地写作时,进入一种废寝忘食的状态。
时光飞逝:由于全身心地投入在当下的事情中,时间便在不知不觉中飞速流逝,比如专心致志地做某件事情时,不分昼夜。
内在动力:你觉得自己做这件事情源于内心的渴望和对该目标的认同。并且,一种“心流”的状态又能帮助你完成这件事情、实现该目标。例如,一些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于新作品的渴望,令他们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而这种境界又使得他们的创作充满了创造力。
总之,处于心流中的人,投入而忘我,甚至丧失了对自我意识、感官,乃至周围的时空的觉察力。
那么,在一个活动中怎样才算是出现了心流体验呢?奇克森特米哈伊指出心流的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Mihály Csíkszentmihályi,2009):
第一,从事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比如体育比赛、写作、艺术创作等活动,参与者容易感受到心流体验。因为这些活动都有明确目标,具备行动准则与严格的评价标准,参与者自然就知道该做什么,该如何做。
第二,能及时得到结果反馈。即时反馈是心流活动的另一特征。它让人知道自己究竟做得好不好,可以在完成每一步骤之后,立刻判断自己是否需要有所改进,这和及时强化的概念有相同之处,强化得及时、得当,有助于鼓励此类行为的发生,增加其相同行为的概率;反之,则有可能造成行为的延误与中断。
第三,个人技能与挑战的平衡。假如挑战的难度过高,会令人深感挫折,接着是担心,最后产生焦虑。如果挑战太过容易,能力绰绰有余,那么在轻松之后,就会感到无趣。若挑战难度低,个人能力也不足,参与者的态度自会趋于淡漠。只有高难度挑战与卓越的能力相互配合,个人的全心力投入才可能触发心流,塑造异于平常的体验与感受。
后续研究表明技能-挑战平衡性是心流产生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当技能与挑战不平衡时,心流不会实现,当二者达到平衡时,心流才会出现。如图所示,当技能与挑战的平衡性达到最佳条件时,心流值才最高。
为什么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为什么老师们一开始要吸引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呢,因为只有产生兴趣,我们才会开始对某一个领域的学习,我们的技能水平才能从0开始增加,此后才有可能与挑战水平相平衡,进而有产生心流体验的可能。
大家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出于一些别的原因选修了一门课(凑学分、和朋友一起),但在学习这门课的过程中逐渐对它产生兴趣,甚至产生了心流体验,之后越来越喜欢这门课,甚至把它当做自己未来希望从事研究或工作的领域,这就是心流产生的奇妙反应。所以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增加心流体验的几率呢?
如果你根据之前罗列的状态,认为自己从未进入过心流的状态,或者以前进入过心流状态,想再次体验或更多地体验该状态,那么以下的Tips可能有所帮助(Cherry, 2016; Csikszentmihaly,2008):
1. 尝试更多的事情。
正如奇克森特米哈伊所说,在为喜欢的事情努力时、当内在动机存在时,人们会更容易进入心流的状态。而只有通过实践去尝试做一件事,你才能把在该方面的技能水平从0开始增加,你才有机会知道自己对它的感受。靠想象、分析和测试都是并不能真正帮你做到这一点的。所以,Try everything!
2. 对“挑战”与“技能”的评估与调整。
当你发现一件事情充满挑战,而自己却技能不足时,应当及时学习新的技能以应对挑战;相反,当一件事情挑战不足时,适当地增加难度,也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进入心流的状态。
3. 设立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并主动寻找反馈。
当目标越明确时,人们对于自己能否胜任就越有把握,也越能够专注地努力,而不会左顾右盼、犹豫拖延(Lee, 2005)。而寻找反馈,能够帮助人们根据反馈做出及时的调整,避免反复碰壁而消耗热情与精力。所以在一个任务不像比赛那样自带反馈机制的话,就主动寻求反馈吧,比如可以和一个朋友一起学习,然后互相检验学习成果。
最后一件事,但不是最不重要的(Last,but not least),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呢,首先还是介绍一个概念:
心理模拟(mental simulation)被定义为“在与世界、身体及精神交互体验过程中, 对感知、运动及内省(retrospective)状态的心理重现”, 是过去感官体验的再现(Barsalou,2008)。人们对一个物体最初的感知(无论有无意识)都会存储于记忆中。当人们再次看到该物体或者该物体的表征比如图片时, 就会在心理模拟或回放该物体。比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根据这一理论,要想减少外界干扰,我们应该减少对玩手机等活动的心理模拟,更专注地学习。首先应该减少心理模拟的容易性,比如把手机放在左手边而不是右手边,或者直接放在远离自己视线范围的地方;其次,可以适当减少无效社交和很难带给你心流体验的活动(比如刷微博、朋友圈等),可以用读书取而代之,减少其对你的感知吸引力,从而减少心理模拟。当然啦,深呼吸、白噪音、轻音乐、或者冥想等都被认为是很好的准备工作,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进入专注状态。
最后,在完成某一项具体的任务时,以下技巧或许能够帮助你更好地集中注意力(Carter, 2015):
明确拆分任务进程表,清除杂念:当开始做一项任务的时候,什么时候能完成这件事、还有哪些任务尚未完成等等念头使得我们无法集中精力完成手头的事。因此,用清单列表将一件事情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任务,并为每个任务分配时间。在每次开始一项任务时,对照列表,明确自己目前的进展,能帮助清除杂念——因为你知道在这个时间里你什么都不用想,只要把这件事做了就好。
好啦,以上就是本期全部内容,希望大家有所收获,并能够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哦!还有要说的一点是,心流体验可能产生在任何活动中,它不仅是高效学习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提高自我能效感和幸福感,这也是很多心理学家所追求的目标。看完之后,放下手机,去寻找那神秘的心流体验吧!
不说了,小哲好好学习去了(雾
ps:如果你觉得以上内容对你有些许启发和帮助,可以关注一下小哲的公众号:SpiritMate喔!如果有想了解的心理学相关内容和问题也可以直接回复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