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艺术
艺术教育培养孩子们的艺术感知力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艺术生活# #艺术融入生活#
内容简介 · · · · · ·
《感知艺术》是一本单纯地教读者观察和聆听艺术作品的书。
我们房间墙上挂着绘画作品或明星海报,我们每天都在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枕边的小说、周末的电影,这一切都显示了艺术与我们的生活之间紧密的联系。学会欣赏这些艺术,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某些观点认为,艺 术只有少数人能够欣赏和创作。不同于此,《感知艺术》以真实而直接的方法介绍艺术,向读者展示了艺术并不神秘,而是触手可及的。这本书将艺术分为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戏剧、电影、舞蹈8种形式,向读者提出3个问题:它是什么?(形式问题)它是怎样形成的?(技术问题)它如何触动直觉?(体验问题)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回应,读者与艺术之间建立了联系,能从容地面对艺术作品并对其做出评价,与其他欣赏艺术的人进行交流沟通。
虽然我们各不相同,但活着是我们共同拥有的一份职业。学会欣赏艺术,能使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更好...
(展开全部)
《感知艺术》是一本单纯地教读者观察和聆听艺术作品的书。
我们房间墙上挂着绘画作品或明星海报,我们每天都在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枕边的小说、周末的电影,这一切都显示了艺术与我们的生活之间紧密的联系。学会欣赏这些艺术,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某些观点认为,艺 术只有少数人能够欣赏和创作。不同于此,《感知艺术》以真实而直接的方法介绍艺术,向读者展示了艺术并不神秘,而是触手可及的。这本书将艺术分为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戏剧、电影、舞蹈8种形式,向读者提出3个问题:它是什么?(形式问题)它是怎样形成的?(技术问题)它如何触动直觉?(体验问题)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回应,读者与艺术之间建立了联系,能从容地面对艺术作品并对其做出评价,与其他欣赏艺术的人进行交流沟通。
虽然我们各不相同,但活着是我们共同拥有的一份职业。学会欣赏艺术,能使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更好地理解、设计、享受我们的生活。愿这一切从本书开始。
作者简介 · · · · · ·
丹尼斯·J·斯波勒,享誉国际的教授、学者、作家与艺术家。他在中央密歇根大学获演讲和戏剧专业学士学位,同时辅修音乐;在爱荷华大学获舞台设计与技术专业的硕士学位。他曾担任宾州州立大学、亚利桑那大学等美国多所学校的终身教授、系主任或院长。教学经验包括人文与美术等 多种学科领域。他还曾从事专业的演唱事业,设计舞台布景与照明作品,有《感知艺术》《穿越艺术的现实》《创作的冲动:艺术品介绍》《视觉艺术指南》等多种著作出版,并有大量期刊文章与诗歌作品。
译者 史梦阳,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专业硕士。与他人合译《舞蹈学导论》《代寻旧日时光》,独立翻译《我不要我们永远在一起》。
目录 · · · · · ·
前 言
第一章|绪论 1-40
艺术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并评价它?
第二章|画 41-90
图画、绘画、版画和摄影
第三章|雕塑 91-116
· · · · · · (更多)
"感知艺术"试读 · · · · · ·
我们如何应对或者研究艺术,这一问题带来了另一个挑战。我们必须从现有的无数种方法中选取一种来实施。我们假定对本书有兴趣的读者对艺术了解有限。因此我们选取的研究方法可以充当跳板,帮助读者进入艺术和文学的世界,作为从熟悉领域进入未知领域的渠道。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事实和数字、重量和测量的世界中,符合逻辑的方式是通过一些具体的特征来开始研究。换言之,从最为理智的角...
我们应当如何感知和应对(艺术)?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1.诗人阿齐博尔德·麦克利什说:“没有了艺术,大学要如何教授真理? 2.科学主要追求的是对真实的描述,而人文所追求的是表达人类对于真实世界的主观感受,对真实世界进行阐释,将我们的内部体验转化为可触及的形式,并对真实世界加以评论,进行判断和评估。 3.艺术品和形象组成了人性的表达,而不仅仅是过去或现在生活方式的简单展现。 4.当一个人认为一件艺术作品仅仅是享受的时候,它就起到了深厚的社会和个人评论的作用。 5.在纷杂的目的中,艺术可以:(1)进行记录,(2)提供视觉或其他形式的感受,(3)揭示形而上学或精神真理,(4)帮助人们以崭新和创新的视角来看待世界。艺术可以达到上述全部目的,它们彼此之间并不矛盾。 6.带着背景知识与艺术作品进行互动可以让生活更加美好:我们能看更多可看到的,听更多可听到的。我们的人生愈加丰富,愈加深邃。 7.艺术在将世界变得有趣而宜居这一问题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8.“人文学科为我们提供了机会,让我们在思考、判断、交流、欣赏和行动上具有更强的能力。” 9.比起其他关切,艺术特别关注创造力、美学交流、符号和纯艺术以及应用艺术。 (查看原文) 遇见远芳 5赞
颉腾文化 3赞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感知艺术"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12.99元

9.99元
喜欢读"感知艺术"的人也喜欢 · · · · · ·
我要写书评感知艺术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2 条 )

《感知艺术》——艺术是人类灵魂的共通
如果我们的公民们不支持我们的艺术家,那么我们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牺牲自己的想象力,最终毫无信仰、梦想一文不值。——杨·马特尔《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艺术一直与人类文明相伴相随,他表达着我们的喜怒哀乐、记录着我们的人间冷暖,体察着我们的悲欢离合。 艺术能让我们更好... (展开)

《感知艺术》:与艺术来一场灵魂的交流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你是谁? 你从哪里来? 你要去哪里? 以上的哲学三问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所熟知,我们也常常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瞬间感觉我们和哲学是如此的接近。 康德曾说过,哲学最主要的问题有三个方面:第一我们能知道什么,第二我们能做什么,第三我们能够希望什么。 艺术上... (展开)

艺术看似现实,却高于现实
什么是艺术?艺术有哪些表现形式?艺术之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现实意义? 这些或许是我们在面对“艺术”这个词时可能会想到一些问题。 艺术作品让一些人感到不适,这可能是因为接触艺术作品代表着涉足一个陌生的领域。 艺术是一种复杂而抽象的表达,它能带给人的感官体验是截然不... (展开)

读懂这三个问题,就读懂了艺术——《感知艺术》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电视剧《三十而已》中有个情节,女主角顾佳看着王太太刚买的名画,感叹不已,王太太说了一句:这是在拍卖会拍下的梵高的《睡莲》。 顾佳后来跟王太太闹翻时才告诉她:《睡莲》是莫奈画的,《向日葵》才是梵高的画,王太太瞬间崩溃。 可见,对不懂艺术的人来说,金钱买来的只是... (展开)

感知艺术:我们如何与艺术建立对话?
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听《莫扎特第40号交响曲》时的情形。 当第一主题的旋律响起,彷佛响起的不是音乐,而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般的炸裂声。原来这是莫扎特啊!它也曾经是我的手机铃声,在更换无数个手机之后,湮灭在记忆深处。如今这段神秘的音乐挟带着记忆的碎片呼啸而来,让... (展开)

如何迈入艺术欣赏的大门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艺术”一词显得神秘,似乎并非凡夫俗子所能了解。但实际上,艺术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公园中的古建筑、地铁里的装饰画、耳机里流淌的音符,所有这些都包含了某种艺术形式。每天我们当我们聆听一曲音乐,暗自心潮澎湃;当我们阅读一本小说,随之思绪万千;当我们看到精... (展开)

【笔记】形式·技术·体验·意义
0p 没有艺术,就会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牺牲自己的想象力,最终毫无信仰,梦想一文不值,学习真理也无从谈起。 4p 艺术作品让一些人感到不适,这可能是因为接触艺术作品代表着摄足一个陌生的领域。 5p 美的感知提供了一种方法,让我们了解艺术,也在艺术中进行沟通,这与其他的认... (展开)

如何感知艺术的美与真谛?从“关注术语”开始吧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这句耳熟能详的关于艺术与生活关系的论断,出自俄国文艺理论家尼古拉•加夫里诺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对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这个美学基本问题的观点:“现实生活高于艺术,艺术的目的和本质就在于再现生活。” ... (展开)
> 更多书评 102篇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极简学习菌 (行走在真理的路上)
对于一件艺术作品,我们可以问四个问题,一,它是什么?这是个形式问题,二,它是怎样形成的技术问题,三他是如何触动知觉的体验问题,四,他有什么意义的语境和个人问题? 艺术在,将世界变得有趣而易居这一问题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概念结合的惯例,让日用品,富有魅力,使用感和更愉快。 当一个人学习人文学科,或者艺术史学习的目标,是,他应当能够更好的理解设计,建造,或修复一种人生。 人文学科为我们提供了机...
2018-07-01 22:56:22 1人喜欢
幻蓝 (心中布满荒芜)
我个人是赞同这个定义的
2018-07-24 21:22:45 1人喜欢
ydanielCN
在“构图”这一笼统概念中,我们会研究五个“元素”:(1)线条,(2)图形,(3)颜色,(4)体积,(S)质地,以及四个“原则”(1)重复,(2)平衡,(3)统一,(4)焦点区域。
2021-12-25 21:11:41
网址:感知艺术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50250
相关内容
5本艺术书单,提升你的艺术感知力艺术涂料知识
《旅行的艺术》读后感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感受艺术生活
在生活中感受艺术
自我感动的艺术
读《生活的艺术》有感
艺术疗愈:艺术治疗的情感力量
艺术生活化:重塑艺术的生活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