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态=好生活》试读:学会说“不”,获取独立感

发布时间:2024-11-20 01:28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取社会支持 #生活技巧# #情绪调节技巧# #积极心态培养#

学会说“不”,获取独立感 我最怕的人就是强迫型的好心人。 这让我想起一部曾经很流行的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的主人公石光荣。多数人都认为虽然石光荣是个好人,也有很多可爱、可敬之处,而且他做出的那些令人无法忍受的事大多是出于好心,但是,如果在现实生活中石光荣是自己的父亲、丈夫、同事、领导、属下或邻居,他们不会喜欢和接受这个人,也不会容许自己的生活任由他粗暴干涉和摆布。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石光荣,对于他们的干涉,我们必须拒绝!有人经常以“他是好人”、“他是出于一片好心”来要求“被害者”委曲求全。这是不公平的。 沈小姐从小就很乖,是个典型的好女孩,今年三十来岁。中学时,她是全班学习最好的学生。可是,就是从那时起,她开始对那种死板、系统的学习产生反感。考大学时,她想考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可是,有这专业的学校既不是北大,也不是清华。在“好心人”的反复劝说下,沈小姐还是“选择”了一所首屈一指的大学中一个“适合女孩”的专业。上了大学后,沈小姐对这种“好学生必须上一流大学、女孩子必须选择适合女孩的专业、好大学生必须考研、好研究生必须考博”的正统思维更是反感。她决定跳出这个“怪圈”。毕业后她不但没有考研,还决定不在自己专业范围找工作。她的选择引来了不少非议,“好心人”不停地劝说,希望她找一份“正当职业”,老老实实地做个“白领丽人”。 沈小姐做得很不错,几年后,被提升到了高级管理阶层,收入比她的同学们高出了好几倍,没有人能说她不成功。本以为,“好心人”终于可以接受自己了,可是,还是不行。有一天,沈小姐把头发染成了金黄色。这下父母的朋友--那些叔叔阿姨们,开始议论纷纷,除了说这样不好外,尤其指出,染了黄头发的女孩不可能嫁到好人家,只能招引不三不四的男人。这下可捅到了沈小姐父母的痛处。可不是吗,女儿都三十好几了,本来就已经不太好嫁了,又把头发染成了不讨正经男人喜欢的颜色,这样下去外孙子还有指望吗?于是,二老就忙活开了,又是劝女儿把头发改回黑色,又是劝她换工作,又是没完没了地给她介绍纯洁、正派到了极点的男朋友。为了进一步了解女儿的交往,他们经常“秘密跟踪”,突然造访,半夜打电话,搞得沈小姐不得安宁。 沈小姐事业成功,心情舒畅,过着自己设计的生活,也孝敬父母,而她的生活却几乎被“好心人”改写成了一出悲剧。因为他们本着自己的意愿,认为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更好,于是决定强加给沈小姐。父母这样做还容易理解,可是那些“好心人”又该怎样理解呢?如果沈小姐在这种压力下出了什么事,他们肯定会说:这是她自己想不开,我们都是出于好心。但我坚决认为,好心不是通行证,世上多少“坏事”都是好心人出于好心干的。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成年人--必须活得有尊严。这就意味着不容许自己成为一个“被害者”--也包括不成为好心人的“被害者”。 但是,不成为“被害者”不是通过冲突达到的,而是要通过理解、宽容的方式--因为他们不是“敌人”,而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人,也是我们最爱的人。正因为如此,这种关系处理起来才尤其棘手。 要想自己不成为“被害者”,首先要警惕自己不要成为victimizer(使他人成为“受害者”的人)。人获得的权力越大,使别人成为受害者的机会就越多。保护自己的尊严和权益的最好开始就是尊重别人的尊严和权益。起码,不要以自己的“身份”来逼迫别人。只有自己做到了这点,才能理直气壮地捍卫自己的尊严和权益。 要想获得“独立感”,必须确定自己应该从何处结束、别人应该从何处开始的界限。要学会说“不”。如果你很难说“不”,那么,你对把握这个界限的能力恐怕有限。要学会考虑自己的需要,捍卫自己说“不”的权利。千万不要为了取悦别人而一味地硬着头皮,答应有所谓和无所谓的所有人一切有理、无理和随意的要求。 一次聊天中,一位朋友说:“我发现,中国人之所以活得这么累,是因为他们一辈子都在为别人活着。小的时候,一切为了满足父母;到了中年,一切为了孩子和老父老母;到了老年,一切为了孙子。中间还要加上为了领导,为了同事,为了朋友,为了单位,为了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等等。总而言之,没为自己活一天!” 这句话说得不是没道理,只是别把它单单扣在中国人头上。这种不会说“不”,一味取悦别人,好像活着的目的就是让除了自己以外的每一个人高兴的人哪儿都有。孝敬没错,热心没错,懂事、体谅、义气都没错。问题是,绝大多数不会说“不”的人并不是像特蕾莎修女那样,自愿地把一生奉献给了慈善事业。对他们来说,不会说“不”带来的不是精神上的满足和灵魂上的升华,而是无奈。对这些人来说,无法说“不”,是控制力差的一种表现。况且,试图满足所有人,不仅自己很累,而且是不可能做到的。 学会说“不”,你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剩余时间、空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你将获得“独立感”。一个你想要展现出的真正的你得以出世。这对你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平衡非常重要。但学会说“不”并不是说人要变得自私,也不是说,说“不”比不说“不”要好,而是说,说“不”应该随时是你的备选。 如何才能学会说“不”呢? 首先,别太急。一个从来不说“不”的人,突然天天说“不”,让别人感觉奇怪不说,自己恐怕也适应不了。麻烦人和麻烦事都分个三六九等,先对那些不太亲密的人、不太重要的事说“不”,然后,再徐徐渐进。 最难的算是对自己最亲近的人说“不”了。对刚开始学着说“不”的人来说,比较容易说的是那种包含“是”的“不”。比如,母亲希望你晚上去看她,可你却买到了期望已久也很难买到的一张球票。你可以说:“妈,今天晚上我实在没时间,不过,我明天晚上一定去看您!”这样,虽然她暂时有点儿失望,但最终还是基本满足,而你也没有什么勉强。 如果你实在不习惯说“不”,还有个不说“不”的拒绝方法,那就是,既不说“是”,也不说“不”,即“拖延战术”。比如说,一个平时和你关系一般的同事说:“我家姑爷他表嫂单位的一个同事他二大爷星期六搬家,缺个人手。都知道您热心,能不能去帮个忙啊?”你可以说:“我岳父岳母说这个周末来。等我回家问清楚到底是周六还是周日,再告诉你吧。”不用等你回话,你刚走开,他就找别的“候选人”去了。有这么几次,麻烦你的人就会渐渐少了。 总是建立不起独立感也因为太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我们不会说“不”,主要出于对归属感的需要。我们希望通过取悦、迎合,来换取认可和接受。 其实,无论你怎么取悦、迎合别人,也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对你作出正面的判断。因为,他们的观点和判断不是你的言行可以左右的。相反,他们的观点和判断,反映的不是你,而是他们自己。这是你无法改变的。比如说,同样是不能说“不”的问题,有的人会说你热心,有的人会说你没主见、耳朵软,也有人说你好欺负。最亲近的人可能也会这样。父母在人前夸你“听话、孝敬、懂事”,但背地里会嘀咕:“就是太窝囊了,这样在社会上肯定少不了吃亏。还真担心呀!”你说,你能百分之百地满足所有人吗?所以,别太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想。在自己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基础上,多些独立的判断。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的独立感。 独立感的另一个“敌人”是“群体意识”。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在一张卡片上画三条线,其中一条线明显比其他两条要长。然后,问在场的学生,哪条线最长。在场的学生中,只有一名学生是不知情的,其他“学生”都是“内线”。第一个学生回答说:“第一条线最长!”这时,那名不知情的学生坐在那里,摇头、冷笑。接下来,第二个学生还是说:“第一条线最长!” 在每一个学生都回答“第一条线最长”之后,最后轮到这位不知情的学生。你猜怎么着?他最后也放弃了自己的判断,说:“第一条线最长。”这个实验重复了几十次,结果,多数不知情的学生都迎合了错误的“群体意识”,放弃了自己的正确判断。 首先要说明,这里讲的“群体意识”和我们教育包括军训中说的“集体意识”是两回事。“群体意识”指的是为了不想被孤立,而对无形的“群体”做出的迎合。种种“一窝蜂”行为,小到“我真不喜欢黄色的衣服,可是没办法,今年就流行黄色!”,大到对一些不良风气和习惯的迎合,往往都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而为了归属感,却不得不去迎合。可是,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损失独立感,有时甚至损失尊严,而得到的并不一定是归属感。 要想建立独立感,只有主观意识是不够的,还要有能力。很多在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不一定缺独立感的意识,但独立的能力很差。很多人怕做决定,主要是因为怕做出错误的决定。其实,做错了决定并不可怕,因为还可以改正。即便是错了,退半步,还有机会进行调整,做出更合理的决定,继续向前。而该做决定时不做决定则是最错误的。因为这样实际上是剥夺了自己前进的机会。而且,不做决定,就等于把自己生活的主宰权拱手交给了别人,交给了“命运”。我从来不喜欢“妥协”这个词。妥协的最大问题在于:双方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冲突是双输,而在某种意义上说,妥协往往也是双输。不同的是,冲突是丑陋的双输,而妥协是文明的双输。当然,妥协比冲突要好得多,但它毕竟不是最理想的结果。

网址:《好心态=好生活》试读:学会说“不”,获取独立感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45928

相关内容

《好心态=好生活》试读:不要让他人控制自己的情绪
最新独立生活为止是到多少岁 生活独立心得体会(精选15篇)
从 生 活 获 取 灵 感.doc
夜读 | 拥有好心态的9个建议
如何阅读测试报告以获取佳个人护理体验?
读《美好生活方法论》一书有感
学会减压快乐生活读后感
关于生活感悟的说说心情短语(生活的美好感悟)
学会生活,走好人生的生活感悟(通用23篇)
心态决定生活,如何保持良好心态

随便看看